1986-1990年,“西北风”流行民歌成主流--中国流行音乐40年回顾之二
1986-1990年,我国流行音乐文化处于多元、蓬勃发展期,唱片公司繁荣发展,电视传媒走近大众视野,成为推出明星的大舞台;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(简称“青歌赛”)开始分专业演唱,首次将“通俗唱法”的称谓确立,并列入1986年第二届青歌赛组别,这大大提升了流行音乐的认定地位。
这一时期,晚会歌曲、影视剧主题歌曲、唱片歌曲三大新兴音乐艺术市场异军突起。
回顾1986-1990年流行音乐榜单,这个时期的作品开始出现民歌和摇滚体裁。
1986年,百名歌手演唱的《让世界充满爱》(陈哲、刘小林、王健、郭峰、孙铭词/郭峰曲)成为第二波走向主流创作的繁荣期,词曲作家代表着新生代创作的成熟。“西北风”流行民歌成为主流。
1986年5月,崔健乐队一首《一无所有》(崔健词/曲)以全新的曲风和形式赢得全场热烈掌声,宣告着广义的摇滚流行诞生。
次年,程琳演唱的《信天游》(刘志文、侯德健词/解承强曲)唱响全国。从此也拉开“西北风”的浪潮。
由范琳琳、等歌手演唱的《黄土高坡》(陈哲词/苏越曲)、《我热恋的故乡》(孟广征词/徐沛东曲)、《十五月亮十六圆》(张藜词/徐沛东曲)、《山沟沟》(陈小奇词/毕晓世曲)《认识你的时候》(陈哲词/付林曲)《心愿》(王泽词曲)等 “西北风民歌流行”成为一个时期的热门歌曲。
刘欢、孙国庆、张伟劲、范琳琳、李娜、付笛声等反复演唱影视《红高梁》、《雪城》(李黎夫曲)、《便衣警察》(雷蕾曲)、《篱笆·女人·狗》(张藜词/徐沛东曲)等插曲,形成“西北风”强力风心。
除了“西北风”之外,毛阿敏演唱的50集《渴望》(易茗词/雷蕾曲)也成为年代金曲。
苏红在“春晚”和“青歌赛”中演唱的校园民谣《我多想唱》(谷建芬曲)、《小小的我》(王健词/付林曲)也流行一时。
朱哲琴演唱的《一个真实的故事》(陈哲、陈雷词/解承强曲)成为当时各类声乐比赛的热门歌曲。
陈汝佳在央视“春晚”和“青歌赛”中演唱的《故园之恋》(李川、亦尘词/付林词)唱遍大江南北。
毛阿敏在“春晚”演唱的《思念》(乔羽词/谷建芬曲)《烛光里的妈妈》(李春莉词/谷建芬曲)奠定她在歌坛实力派地位。
韦唯在“春晚”演唱的《相聚在龙年》(曹勇韩伟词/付林曲)《爱的奉献》(黄奇石词/刘诗召曲)也使她成为实力派歌星代表人物。
期间的崔健ADO乐队、唐朝乐队、黑豹乐队、常宽的状态乐队、 “呼吸”“女子”“1989” 等摇滾乐队也推出不少非主流作品。
而流行戏歌也成为本土音乐的另一体裁,温中甲的戏歌盒带很流行,阎肃作词姚明作曲的《前门情思》《画脸谱》风靡一时。
1990年北京亚运会,刘欢、韦唯演唱的《亚洲雄风》(张藜词/徐沛东曲),杭天琪演唱的《黑头发飘起来》(剑兵词/孟庆云曲),有朱哲琴演唱的《亚洲的太阳》(侯牧人曲),林萍演唱的《拥抱明天》(陈小奇词/毕晓世曲),毛阿敏演唱的《都是一个爱》(邹友开词/付林曲)等运动歌曲开始流行。
谷建芬、付林、温中甲、马丁、许镜清等老一代作曲家仍然充满活力,新一代音乐人崔健、侯德健、郭峰、苏越、徐沛东、雷蕾、李黎夫、伍嘉冀、臧云飞、解承强、金巍、董兴东、侯牧人等,都成了流行音乐创作的主力军。而词作家乔羽、张藜、王健及陈哲、陈小奇、甲丁、黃小茂也成为词界领衔新锐。(文/赵碧清)